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的幾個觀念
大陸椰毒假單孢菌酵米麵亞種分類及命名研究進展 |
圖 接種10^5 cfu/mL BGC並在不同溫度(-18℃、4℃、26℃、32℃和37°C)下培養的濕米粉中BGC的BA產生狀況。
不同溫度培養的濕米粉BA產量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26℃、32℃和37℃培養1.5天後,濕米粉中的BA水準分別達到1.32±0.09、3.61±1.10和0.21±0.03。在培養的前 1.5 天中,在 32°C 下培養的樣本中的 BA 濃度高於其他溫度下的樣本。然而,在培養的第 2 天和第 5 天之間,26°C 產生的 BA 超過了其他溫度。值得注意的是,在 26°C 下培養的樣品中 BA 的產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顯著增加。在 32°C 培養三天後和在 37°C 培養兩天後,BA 濃度下降。
(資料來自: Yao 等人,2024)
一、伯克氏菌屬( Burkholderia )
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GC)隸屬於伯克氏菌屬( Burkholderia ),該屬現有25個種,對人類致病的主要有洋蔥伯克氏菌( B . cepacia )、類鼻疽伯克氏菌( B . pseudomallei )和唐菖蒲伯克氏菌( B .gladioli ),其中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可引起人類食物中毒。(董等人,2022)
二、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是一種革蘭氏陰性細菌,廣泛分佈於自然界。它具有種間多樣性,包括四種致病類型,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gladioli,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alliicola, 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agaricicola和Burkholderia gladioli pv. cocovenenans。前三種是植物病原菌株,可能導致重要經濟作物如水稻、唐菖蒲、蘑菇和洋蔥以及昂貴的觀賞植物如蕙蘭出現腐爛症狀。
植物病原菌株Burkholderia gladioli 最初分離於唐菖蒲葉斑病 (McCulloch,1921),可分為三種病原型 (pathovar),包括引起唐菖蒲葉斑病的 B. gladioli pv. gladioli (McCulloch,1921)、引起洋蔥軟腐病的 B. gladioli pv. alliicoli (Lee 等人,2005) 以及引起蘑菇軟腐病的 B. gladioli pv. agaricicola (Lincoln 等人,1991)。
在所有類型中,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B. cocovenenans)是一種食源性病原菌,首先在亞洲國家發現。它能產生一種高度不飽和的三羧酸脂肪酸名為米酵菌酸(bongkrekic Acid)的致命毒素,其耐熱性強,120 ℃處理1 h仍不能被破壞,是B. cocovenenans引起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發酵穀物製品、變質銀耳、薯類製品是主要的食物污染源。由B. cocovenenans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主要發生在中國、印尼和莫三比克(Zheng 等人,2023)。
三、唐菖蒲伯克氏菌 有 產毒 與 不產毒 株
對廣東省首次因食用河粉引起米酵菌酸中毒的病原菌進行檢測、鑑定與分析。結果31份食物中毒相關食品樣本中有10份檢出伯克氏菌(28株),包括唐菖蒲伯克氏菌(15株)、洋蔥伯克氏菌(3株) 、越南伯克氏菌(3株)等,在3份樣品中檢出14株可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
在本次食物中毒中,生產工廠環節的廢渣、原料及成品未檢出唐菖蒲伯克氏菌產毒菌株,流通(中盤商/攤販)及消費環節的樣本檢出了產毒病原菌。此類成品多為散裝,在流通環節容易被污染,若週轉時間長,貯藏溫度不當,在高溫高濕的條件下會增加產毒的風險,而米酵菌酸耐熱性強,通常的烹調加熱不能將其破壞。因此需注意嚴格控制食品尤其是水分含量高的食品的貯放時間和溫度,盡量冷藏,儘早食用,以避免此類中毒的發生。(王 等人,2019)。
四、酵米麵
酵米麵是中國北方農村一種傳統民間食品,是粗糧細做的製品。製法是將玉米、糯玉米、高梁米或小米等雜糧分別放在缸里或混合放在缸里,加水浸泡,自然發酵10~20天左右,然後用清水沖洗、磨漿、經紗布過濾,待沉澱後,晾晒成粉。(A+醫學百科 >> 酵米麵中毒)
因此,早期大陸「酵米麵」指的是雜糧玉米、糯玉米、高梁米或小米等,而非大米。「酵米麵」拆成動詞+名詞二部分即「酵」+「米麵」,亦即自然發酵的雜糧所製成的麵產品(非小麥/非稻米產品)。
同樣,最早「米酵菌酸」的「米」一字來自上述雜糧的「酵米麵」,因此,此「米」代表的是「雜糧的米」而非「稻米的米」。
五、米和食用澱粉中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情況
調查中國南方部分省份食品工業中常用的米和食用澱粉中唐菖蒲伯克氏菌污染情況,在4份進口碎米和1份國產碎米中分離鑑定出6株唐菖蒲伯克氏菌。源自4份進口碎米,其中4株菌株產毒素米酵菌酸,確證為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並且4份進口碎米中有2份檢出米酵菌酸。說明進口碎米有安全風險,相關企業和監理機關應加強風險防控(陳 等人,2021)。
表1. 米及食用澱粉樣本中細菌污染情況 (陳 等人,2021)
表2. S1-S6培養中米酵菌酸的檢測結果(陳 等人,2021)
六、濕米粉和濕粉條中食品污染的潛在風險 (Yao 等人,2024)
傳統的濕米粉是用全部米加或不加少量食用澱粉製成的(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2019),而傳統的濕粉條完全由食用澱粉製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和計劃委員會,2015)。除這兩種產品外,還有不同米和食用澱粉比例的改良式濕米粉和粉條。這些產品統稱為濕米粉和濕粉條(Mei 等人,2022)。鮮濕粉類食品包括濕米粉(河粉、粿條、米線、瀨粉、腸粉等)和濕粉條(粉絲、粉皮)。
從2018年10月至今,廣東省發生多起米酵菌酸(BA)中毒事件,原因是食用了長時間浸泡的受污染、變質的濕米粉、濕粉條、木耳(Zhang 等,2023) 。
對482份樣本進行定性分析,檢出率為0.62%,其中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BGC)陽性3例。米穀粉濕米粉的BA 濃度為13.67 ± 0.64 mg/kg,是100%玉米澱粉樣本(4.68 ± 0.54 mg/kg) 的2.92 倍。添加4%大豆油的濕米粉的BA濃度為31.72±9.41mg/kg,比不含大豆油的濕米粉(5.53±1.23mg/kg)高5.74倍。BA 濃度與BGC 污染程度呈正相關( r = 0.707,P < 0.05)。加強整個生產鏈的防控措施對於解決BGC 污染和BA 生產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王海燕,宋曼丹,王建,賴蔚苳,楊冰,朱海明,陳秋霞.廣東省首起米粉米酵菌酸中毒病原菌鑑定研究[J].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19,31(4):394-398.
李兵,葉青華,趙美平,陳維,黃乙卿,吳清平,張菊梅.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污染調查及其生長與產毒特性分析[J].現代食品科技,2022 ,38(10):283-289.
陳榮橋,陳漢金,胡均鵬,等.米及食用澱粉中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污染調查與風險分析[J].現代食品科技,2021,37(1): 260-267
董銀蘋,王偉,江濤,徐進,李鳳琴.唐菖蒲伯克氏菌椰毒致病變種食物中毒分離株的遺傳特性研究.《中國食品衛生雜誌》,2022 ,34(1):39-43. DOI:10.13590/j.cjfh.2022.01.008
Yao Y, et al., Explo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rkholderia gladioli pathovar cocovenenans: Growth, bongkrekic acid production, and potential risks of food contamination in wet rice noodles and vermicelli. Food Microbiology. June 2024;Volume 120. https://doi.org/10.1016/j.fm.2023.104449.
MEI Canhui, LI Biansheng, RUAN Zheng, et al. Discussion on the Risk Points of Producing Bongkrekic Acid in Fresh Wet Rice Noodles and Vermicelli[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Food Industry, 2022, 43(6): 460−466. (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 doi: 10.13386/j.issn1002-0306.2021050069
Zheng J, Liu L, Li X, Xu Z, Gai Z, Zhang X, Lei H, Shen X. Rapid and Simple Detection of Burkholderia gladioli in Food Matrices Using RPA-CRISPR/Cas12a Method. Foods. 2023 Apr 24;12(9):1760. doi: 10.3390/foods12091760. PMID: 37174300; PMCID: PMC10178126.
留言
張貼留言